善用可持續發展報告 監察企業行為

Ellen L.
3 min readDec 7, 2017

--

全球500強企業中,90%都有每年發布環境/可持續發展報告[1]。可持續發展的概念,是指「既能滿足當代人的需要,而又不損及後代滿足其需要的發展模式」[2],為後代留下足夠資源、宜居的環境和社會。

與傳統年報不同,企業可持續發展報告分析業務對社會和環境的影響、匯報企業所採取的相應行動及表現。一般而言,視乎企業的核心業務的性質,報告內容會涉及能源、碳排放、污染物、廢物等環境議題,以及員工培訓、人權、消費者安全、消費者私隱等社會議題。

例如,可口可樂公司一年便用上3,000億立方米食水製造飲品,對環境影響大,便在報告內披露用水資料、表現數據及減少用水的策略[3]。本地例子發展商新鴻基地產,核心業務為發展和管理物業,耗用能源甚多,在其報告中便有提供耗能資料,及新建/現有物業的節能成效[4]

部份定期出版可持續發展報告的企業(附報告連結)

地產發展:新鴻基新世界恆隆恆基會德豐長江和記
綜合企業:
太古集團九龍倉集團信德集團新創建集團
銀行:
匯豐恆生中國銀行
運輸:
九巴港鐵國泰航空
政府部門:
機電工程署(屬年報一部份)、渠務署建築署
公用事業:
中電港燈煤氣

上述資料在以往均較難從公開渠道取得。從傳統營商角度而言,出版此報告並非必要。惟因大企提高透明度已成大趨勢,甚至部份投資者會參考這些資料,評定企業將來面對的風險,報告便如雨後春筍般出現。

依筆者的經驗,大部份可持續發展經理、公關人員甚至高級管理層,都關心自己公司對外披露的表現,尤其是會否被同行企業比下去。這「自審」、與同行比較的態度,推動企業落實一些環保、社區發展、員工培訓和安全的工作。

惟依我所見,目前除了較在意公眾形象的企業/機構自我鞭策、改善環保和社會表現外,沒有其他顯著的因素迫使企業為業務構成的(負面)影響負責。目前,一般只有業內人士和可持續發展分析員會互相參閱報告,而傳媒、關注團體以至公眾對可持續發展報告的認知偏低,我認為是錯過了監察企業的機會。公開分析報告資料並加以評論的例子,要追溯到2015年(環保報告欠節能目標 部門被批透明度不足)。

為敦促企業加快步伐,落實更多有利環境和社會的措施,筆者認為有需要令可持續發展報告更為普及、大眾善用報告內的資料,發揮公民監察力量。

[1] https://www.greenbiz.com/article/inside-brain-sustainability-reporting
[2] https://zh.wikipedia.org/wiki/%E5%8F%AF%E6%8C%81%E7%BB%AD%E5%8F%91%E5%B1%95
[3] http://www.coca-colacompany.com/stories/setting-a-new-goal-for-water-efficiency
[4] http://www.shkp.com/Html/CSR/SHKP_SR_2016_EN.pdf

--

--

Ellen L.

Bilingual Writer | Environment, Corporate Sustainability, Hong Kong